大埔区是中国香港十八区之一,位于新界东北部,由大埔及西贡北两个区域组成,面积达148.18平方公里,人口约316500。[1]
大埔原名大步,昔日为森林地带,相传行人为免受野兽袭击都大步而过,因而得名。西贡北列入大埔区是因为旧日两地交通上有紧密联系,西贡北居民经常到大埔作买卖交易,两地关系密切。[1]
大埔的历史,可远溯至唐代,当时大埔被称为徽州刃,以出产蚌珠驰名。明朝期间,有邓氏家族定居大埔,建立孝子祠、大埔头村和后来被称为大埔旧墟的墟市。其后,泰亨文氏家族与附近村落成立七约,于1892年另建新墟市太和市。为成立太和市志庆,七约乡事委员会兴建了文武二帝庙,并在庙宇毗邻修筑道路,拓展市区,渐渐成为今日的大埔墟。两墟市之间有林村河分隔,兴建广福桥相连后,经济活动日趋蓬勃,成为新界的墟市中心。[1] 大埔仍保存着传统风貌,乡村建筑、祠堂、古庙散布区内各处,而大埔文武二帝庙、林村许愿树、香港铁路博物馆等均是为人熟悉的特色景点。此外,区内的东平洲、荔枝庄、马屎洲更属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景点,是欣赏中国香港自然地貌的好去处。[1]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