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洪标(1936年—2025年3月22日),出生于广东佛山石湾,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陶瓷艺术大师[a]、石湾美术陶瓷厂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广东工艺美术学会理事[b]。[1][2][3][4] 1951年,廖洪标小学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制陶。[5]他15岁时正式学习传统技法。[3]1955年,廖洪标加入工艺社。[6]1958年,廖洪标到广东省陶瓷技术训练班学习,接着他正式拜刘传为师。[7]1959年,廖洪标创作的《搏浪击秦王》尚未落款,便在艺术市场上被误认为是潘玉书的作品,并以高价售出。[5]1963年,艺评家盛赞其作品衣纹深得潘玉书手法,且结构布局直可乱真。然而,这样的评价对年轻的廖洪标而言,算不上真正的好评。此后,他开始努力探索,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3][5]1968年至1969年,他曾参加江西省八一纪念馆大型雕塑的创作。[8]1980年,廖洪标与妻子霍兰共同完成了《老子出关》参加日本国际展览,这是他们首次公开合作。[5]1986年,廖洪标患病,前往西樵疗养院休养。[5]1989年,廖洪标的作品《济公》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奖。[3]1990年,廖洪标的作品《释迦牟尼坐像》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奖以及景德镇国际陶瓷精品大赛银杯奖。[3]1996年,廖洪标从石湾美术陶瓷厂退休。[3]2018年7月20日,廖洪标参加了“非遗新时代·传承人对话”系列活动第四期。[9]2025年3月22日上午11时,廖洪标在佛山逝世,享年91岁。[4][2] 1962年,廖洪标被授予“艺人”称号。[10]1993年,廖洪标被原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3]2012年,廖洪标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湾陶塑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7]
人物生平
1936年,廖洪标出生于广东佛山石湾的陶艺世家。廖洪标自幼随父学艺,4岁便接触陶泥。[3][1]1951年,廖洪标小学毕业,老师推荐他免试保送佛山当地的历史名校石门中学,但家境贫寒的廖家已无力供他继续学业。于是,他只能回家跟随父亲学习制陶。从给父亲打下手,制作装饰园林假山的陶瓷人物动物“山公仔”开始,他正式踏上了陶艺之路。[5]他15岁时正式学习传统技法。[3]1955年,廖洪标正式加入工艺社,全身心投入陶艺创作。[6]1958年,廖洪标先后到广东省陶瓷技术训练班和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提高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掌握新的技艺,扩大艺术视野,进修学习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他又正式拜刘传为师,并得到刘传传授、指导。[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