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导弹

用于战机近距离格斗交战的空空导弹
格斗导弹(英文名:dogfight missile),是指空战中交战双方在目视距离内格斗作战使用的导弹。[1]
随着飞机性能的发展,机炮缺陷逐渐显露,飞行员希望有一款性能更强的新式空战装备。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制出了第一种红外型空空导弹——“响尾蛇”。[3]第一代红外导弹采用单元非制冷的硫化铅探测器,主要用于攻击亚音速轰炸机,飞行员在战术使用上只能从目标的尾后采用追击方式进行攻击。[3]第二代红外导弹采用单元致冷硫化铅或锑化铟探测器,主要用于攻击超音速轰炸机和歼击机,飞行员可以从目标尾后较大范围内进行攻击,增加了战术使用灵活性。[3]第三代红外导弹采用高灵敏度的单元或多元致冷锑化铟探测器,能够从前侧向探测目标,具有离轴发射能力,机动过载达35g以上,真正具备了近距格斗能力。[3]第四代红外导弹采用了红外成像制导、小型捷联惯导、气动力/推力矢量复合控制等关键技术,能有效攻击载机前方±90°范围的大机动目标,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实现“看见即发射”,降低了载机格斗时的占位要求。[3]第四代红外导弹典型代表有美国的“响尾蛇”AIM-9X、英国ASRAAM(现属于欧洲导弹集团MBDA)、以德国为主多国联合研制的IRIS-T等。[3]
格斗导弹在气动布局上从“大攻角、非线性气动力外形布局设计”到“超大攻角、极小展弦比、直接力/气动力复合以及一体化设计”,使气动布局更加合理。[4][5][6]配备推力矢量控制系统,使导弹在低速、高空飞行状态下仍然可以产生较大的横向过载。[7]采用红外制导,在对目标的探测、识别、跟踪过程中,测量目标运动等参数,形成导引信号,传输给导弹制导回路,控制导弹飞向目标。[8][9]同时采用捷联惯导技术,使格斗导弹具有发射后截获能力和实现越肩发射能力。[7]选择以破片杀伤效应为主的战斗部类型,以弥补导弹命中精度方面的不足,提高格斗导弹战斗部的杀伤范围。[10]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