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又称“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时间为每年的五月一日(某些国家为其他时间,如美国、加拿大)。[1]
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于1886年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此次罢工最终迫使美国政府宣布实施八小时工作制。1889年7月,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为了纪念美国工人的“五一”大罢工,显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力量,[6]推进各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会议通过决议,将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2][3][7]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此后放假时间不断调整,1999年调整为7天,形成黄金周。2008年后,五一假期开始缩减,曾出现放3天、4天、5天的情况。[4]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发布,自2025年1月1日起,劳动节放假2天(5月1日、2日)。[8]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意义在于劳动者通过斗争,用顽强、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也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精髓所在。[5]
设立背景
19世纪,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工人工作时间普遍较长,一般每天都要超过12小时。这种严苛的时间严重损害了人的健康。1817年8月,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八小时工作制问题,倡议八小时工作,八小时娱乐,八小时休息。1833年,他还支持一些具有同情心的工厂主发动了一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此后,为争取八小时工作的权利,欧美工人多次举行罢工。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代 表大会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的口号,要求各国制定法律给予确认。[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