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瑞宫-抖音百科
龙瑞宫是中国唯一洞天福地双栖处(阳明洞为第十洞天、若耶溪为第十七福地),宫址在今绍兴会稽山东南宛委山景区,宛委山古为越中道教圣地,该山之龙瑞宫,更为越中一大胜迹。系道家“第十洞天”。《道书》云:“黄帝时尝建候神馆于此”。唐神龙元年(705年),置怀仙馆。开元二年(714年)因龙见,改名龙瑞宫。怀仙馆为南朝宋人孔灵产入道后所重建。所谓“龙见”,指“敕方士叶天师设醮而龙现。康熙《会稽县志 》卷十六曰:“龙瑞宫在宛委山下,其旁为阳明洞天。”[1] 基本介绍
“阳明洞天”,为道教第10洞天。阳明洞,也就是“禹穴”。洞系一巨石,中裂为碑,阔不盈尺,深不知底。道教视此石为圣物。黄帝曾建侯神馆于此,大禹在这里得黄帝“金简玉字书”,识山河体势,穷百川之理,终于治平洪水,治水完毕,大禹将书藏于洞中,仅有一线缝隙。自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yuán]、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yì],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以后,来此寻访禹穴、甚至隐居的名人不少: 南朝谢灵运《游山》诗:“幸游建德乡,观奇经禹穴”。唐李白《送二季之江东》诗:“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禹穴旁,葛玄、葛洪求仙炼丹于此,“去禹穴二十五步”,又有“禹井”, “谓禹穿凿,故因名之”。原井“大如盆盂,其深尺许,清泉湛然”。此井后来也为道教文化所覆盖,称“葛仙翁炼丹井”。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曾结庐读书(王守仁就是因为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人称王阳明),潜心研究心学,终成一代哲学大师。清康熙《会稽县志》载:“王文成守仁为刑部主事,时已告归,结庐洞侧,默坐三年,了悟心性,今故址犹存。 龙瑞宫作为越中著名道观,曾保存有不少古代碑刻。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贺知章的《龙瑞宫记》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