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吉甫[1][2],名天福,亦作天锡,元朝大都(今北京市)人。他曾担任中书省掾,除员外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府判。生卒年不详。元·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明·贾仲明在马致远的吊词中提到他与马致远、关汉卿、白朴等人齐名。因此,庄一拂在《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推测庾氏生活在元宪宗元年前后。庾吉甫的作品包括十五种杂剧,以及七首小令、四套散套,但这些作品均已失传。
人物经历
庾吉甫曾任中书省掾,后被任命为员外郎、中山府判[3]。他在元朝时期活跃于戏剧界,以其杂剧作品受到推崇。尽管他的作品现已全部失传,但在当时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作品特点
庾吉甫的杂剧作品在当时颇受好评。贾仲明在其吊词中评价庾吉甫的杂剧语言脱洒而不粗疏,翰墨清新,表现出其胸怀倜傥和思维清晰。此外,他还指出庾吉甫的神道剧具有上乘的文采,而历史剧则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庾吉甫的杂剧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甚至一度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其词如奇峰散绮,体现了其作品的绮丽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