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山石刻-抖音百科
朱山石刻在文字中首次出现“赵廿二年”这一明确纪年,为研究我国西汉分封诸候王国纪年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其书体处于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对研究西汉时期政治制度和书法艺术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东汉石刻及唐代石刻也是研究当时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2013年3月,朱山石刻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朱山石刻是全国最早的摩崖石刻,记录了当时发生在该地的一次重大事件,即“群臣上醻”,就是战国时期赵国朝中众臣在朱山以北的信宫,为赵武灵王祝寿并刻石纪念。自公元前304年(赵武灵王廿二年)由赵国重臣用宝剑挥刻于朱山之巅天然巨石之上,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该石刻最早在清朝道光年间,被时任广平府知府的杨兆璜[huáng]发现,并将之公诸于世,其拓片先后被英国、法国、日本等多家博物馆所珍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 内外众多书法家和考古学家来此考查研究。[2] 历史沿革
原石在今河北省永年县西吴庄村北朱山之巅。据称,朱山在古时名为“猪山”。该刻石早在唐宋时期已被发现,距刻石不远处有唐人题记,字迹漫漶[huàn],隐约可辨识:“监军判官济阴郁久闾明达,侍御史鲁国郗士美,洺[míng]州刺史范阳卢顼,冀处士卢叶梦,监察御史刘荆海,邢 州别将杨审言,□□县尉李嘉同登。大唐贞元十四年九月廿八日”。清道光年间杨兆璜复访得,并名为“赵娄山刻石”。然旧拓罕见,曾于网间偶见清拓本,纸质泛黄,墨色沉郁,周边题跋无数。该石刻已列河北省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注:2015年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