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猷

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
吴大[yóu](英文:Wu Ta-You,1907年9月29日-2000年3月4日),笔名洪道、学立,出生于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祖籍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水坑乡(今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水坑村[1][2],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美国密歇根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孔子式的物理学家”“[ā]系元素研究的先驱者”,[2]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六任院长。[5][4]
吴大猷于1929年在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1933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33-1934年,吴大猷在美国作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6]次年回国并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1946年,吴大猷出国考察,并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瑞士洛桑大学等任教或从事研究。1948年,吴大猷当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于1957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7]1967年,吴大猷返回中国台湾主持科学发展规划,并担任“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国科会”主任,每年冬夏假期在台四五个月。1978年,吴大猷从纽约州立大学退休后定居台湾,之后担任“中研院”第六任院长,[1]1992年夏天,吴大猷回到大陆出席国际物理学术会议,同时还应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当代物理学家联谊会”,[8]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分别授予他荣誉教授、名誉博士。[1][3]1994年1月,吴大猷从中国台湾“中研院”辞职,后于1997年开始每周分别在台湾大学和清华大学新竹分校演讲。2000年3月4日下午,吴大猷病逝于台大医院,终年九十四岁。[1][3]
吴大猷主要从事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光谱、高能中子质子散射理论、气体及等离子体理论的研究,著有《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气体和等离子体运动方程》《理论物理》七卷、《量子力学》等著作,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中国物理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的作者丘宏义评价“在中国物理界中的影响力之大,恐怕是独一无二的”。[4][7]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