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

植物学术语
植物病理学(plant pathology,phytopathology)是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植物病害为研究对象,探讨发病的原因,或在解剖学、生理学或生物化学上,探讨感染和症状出现的过程。为了确立防病和治病的方法,还研究形成病原的环境条件、病原体传染途径以及病害的诊断法等,另外还研究防病的药剂对病原体或植物体的药理作用,以及包括所有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广阔领域。

产生背景

在18世纪,植物病害的传染性以及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病原性已渐为人们觉察。19世纪初,真菌学在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分类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真菌病原本质首先得到研究和认识。1775年,M·蒂利特证明了腥黑穗病是传染的。1807年,B·普雷沃证明了这个病是由孢子传染的。在1847~1865年间,L·E·蒂拉纳研究了麦角病菌、黑粉病菌和锈病菌的形态和生活史。在1853~1866年间,德巴里(Heinrich Anton de Bary)在进一步对黑粉菌锈菌以及马铃薯疫病菌的研究中,阐明了病原菌对植物的致病和发病过程,并证明真菌发育过程中的多形态性以及锈菌的转株寄生现象。他对一些重要作物的真菌病害和病原菌的多方面研究,奠定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J·屈恩于1858年写的《作物病害原因和防治》一书,总结了这一时期对植物病害发生和对病原菌的认识,提出了环境因素与植物病害发生的关系和病害的防治方法,标志着植物病理学的诞生。
葡萄霜霉病
1888年,米亚尔代(Pierre Marie Alexis Millardet),创制了波尔多液,成功地防治了葡萄霜霉病,开创了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1866年,M·C·沃罗宁观察到植物根瘤中的细菌,这是首次在植物体内发现细菌。1879年,T·J·伯里尔发现梨火疫病是细菌寄生所致。1899年,E·F·史密斯对细菌性植物病害进行了系统研究,发展了植物病理学的细菌性病害领域。1879年,迈尔发现烟草花叶病并注意了这个病的传染性。Д·И·伊万诺夫斯基研究了这一病害,于1892年证明病原是存在病叶汁液里的微粒体,能透过细菌滤器,与细菌不同。1898年,M·W·拜耶林克称这类病原为病毒,以与细菌相区别,从而开创了植物病理学的病毒病原新领域。在19世纪末期,植物病理学者用选种杂交方法选出了抗锈病的芦笋新品种,1902年,W·A·奥顿选出了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从而发展了植物病理学的免疫性机制的研究和抗病育种的防病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