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厂-快懂百科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1]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是由明朝皇帝亲自设立并直接控制和指挥的特种镇压机构。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特务机构最庞大也最严密。[2][3]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增设,用太监汪直提督。[4]西厂的厂址设在灵济宫前,其军官也在锦衣卫中选拔,与东厂同为内廷机构。[2][3]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暂存在过,[5]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6] 西厂的成员多为皇帝亲信的宦官,主要职责是为皇帝侦查情报,可以不经过司法机关的批准,直接上报皇帝。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又合称为“厂卫”。[7]宪宗钦定西厂所领缇骑(即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8]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到反对,被迫撤销。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又一度恢复,刘瑾被诛后废。[4] 历史背景
明初对宦臣防范极严,太祖朱元璋曾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罢垂相权归六部,用严刑竣法整顿吏治,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防止宦官擅权。这些措施有效地稳固了皇权。进入明朝中叶以后,明统治开始出现危机。统治集团的最高层人物—皇帝日益腐败无能,多不像明初之君个个能征善战,日理万机,也不能有效地控制臣宦。 明初设立的内阁,从仁宗时开始权力逐渐扩大,内阁首辅形同宰相,可以拟诏谕,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方针大计,因而在阁臣之间展开了激烈地争夺首辅职位的斗争。阁臣互相倾轧,吏治渐趋腐败,官场贪污成风。英宗、景帝、宪宗等皇帝一个个昏馈无能,长期不视朝政,宦官乘机窃夺权势,于是朝臣和宦官之间为争夺权势也在明争暗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对臣宦实行有效的控制,皇帝便开始采取一种新的监督控制办法,即设立特务机构,通过心腹亲信太监秘密监察朝臣的言行,于是西厂便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