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蠹

鞘翅目小蠹科动物
小蠹科昆虫是鞘翅目中最进化的一个类群,其危害范围较广。小[]科昆虫是危害森林的一类重要害虫。小蠹科昆虫对树木的危害,按其修筑坑道的部位,可以分为树皮小蠹和蛀干小蠹两类。

症状

微小至小形,体长1~9毫米,宽短,圆筒形。头部的一部分向下方延长成较短的头管,象鼻部分短而不甚明显。触角短,锤状,呈膝状弯曲,末端3节膨大。前胸背板大,长度约占体长的l/3以上,前端收狭。外咽片消失,仅存1条外咽缝;无上唇;下颚须3节,节间僵直不能活动;足胫节有齿,跗节5节,其中第4节甚小,成为假4节,末节长。鞘翅长,盖过腹末,表面有粗大的刻点条纹。腹板可见5―6节,腹部末节通常平切状。有发达的几丁质前胃。体多为黑色或褐色,被毛。幼虫无足式,似象甲幼虫。多数种类为林木重要害虫,成虫和幼虫蛀食树皮或木质部,形成分支的隧道。有小蠹、日本小蠹等。

病原

终生潜伏于树干中,只有新成虫羽化后的短暂时间飞离树身,在林中活动、觅食、交配,另筑坑道入侵新寄主。中国北方小蠹多1年1代,高温年份可出现2年3代或1年2代。北方小蠹多喜干旱,因此,高温少雨往往成为小蠹大量发生成灾的原因,在针叶林区,这种现象比较明显。小蠹大多是次期性害虫,即只在树身衰弱或采伐以后才入侵树冠、树干和树根。生活于树皮或材心内,为害隐蔽。繁殖力强,有些种类一经侵入树身,繁殖量则不计其数。且终身潜伏树身内部,故而为害时间长久而严重。中国南北林区每年均因小蠹为害而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小蠹是社群性昆虫,各穴的两性比数和两性分工均确定,性比因属而异,有一雄一雌、一雄数雌和一雄多雌等类型,雌虫修筑母坑道,同时在坑侧筑卵[kān]依次前进产卵,雄虫在侵入孔端头守候或在交配室内部,排出坑道中的木屑和代谢废物,并与雌虫交配。小蠹的坑道有繁殖坑道和营养坑道两种。繁殖坑道是由配偶成虫组成的窝穴,其中包括母坑道(或称卵坑道)、子坑道、蛹室、羽化孔、通气孔等。母坑道有纵向、横向或呈放射向的,有一条、数条或多条的,即单纵坑、复纵坑、单横坑、复横坑或星坑等。营养坑道为新成虫羽化后因取食树株干皮造成的痕迹,特征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