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崖,亦称飞云洞、飞云岩、东坡山、月潭,位于贵州黄平县城东面的东坡乡圣果桥畔,占地约0.5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60年的历史,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由北京至云南、贵州及邻邦缅甸的古驿道从山门而过。飞云崖景色秀丽,风景宜人,是贵州东线旅游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1][2]
历史沿革
飞云崖建于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经历代增修扩建,形成一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飞云崖先后赢得了“黔南第一奇境”“黔南第一胜境”“黔南第一洞天”“黔南第一奇境”“贵州第一名胜”的殊誉。所以王阳明先生在正德三年过飞云崖时,给飞云崖以很高的评价“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 明朝正统八年(1443)始建月潭寺,曾多次遭受自然损毁,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及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先后两次毁于战争。后经历代 增修扩建,遂形成一组宗教建筑、民族建筑和园林建筑相间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赢得了"贵州第一古刹"、"黔南第一洞天"等殊誉。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盛赞之曰:"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在贵州名胜中,飞云崖是文献记叙和游人题咏最多的一处,至今还保留着丰富的诗文、联语、摩崖、碑碣,故人们又将其誉为贵州的"文化富矿"。 1988年元月设立于飞云崖的古建筑内的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族节日博物馆。它的建立,受到我国文博界的深切关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在收录贵州的4个博物馆与纪念馆中,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博物馆志》也将这个博物馆列为该志的志目。其基本陈列《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曾先后应邀赴西安、北京、深圳、广州、南通和无锡6个城市展出。深受中外观众的高度赞赏。该馆收藏有民族节日文物1000多件。藏品中,各民族的节日服饰极富特色,仅苗族服装就有20余种。各式银冠、首饰技艺精湛,民族乐器种类繁多。还有饮食器皿、祭祀用品、手工艺品以及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