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英文名:saline-alkali soil[2])是指含盐量超过0.1%的土壤,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1]盐碱地根据含盐量和pH数值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3]
盐碱地主要是由于土壤和地下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盐分,而地下水位又过高,在强烈的地表蒸发作用下,盐分通过土壤的毛细管作用上升,并积聚于土壤根层和表层而形成。在雨量丰沛季节里或实行灌溉排水条件下,土壤盐分可被淋洗至根层以下,并通过排水系统排至容泄区,使遭受盐碱化的农地得到改良。[4]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5]2024年10月19日,2024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在山东省东营市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学术交流中心召开。[6]
截至2024年1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分布范围从寒带、温带到热带的各个地区。其中,中国的盐碱地为9913万公顷(99.13万平方公里),面积位居世界第三。[3] 发展状况
截至2015年,世界盐渍土的总面积约10亿公顷,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10%,大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4]2019年国土“三调”数据,中国未利用的盐碱地有1.15亿亩,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