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

中国“实践美学”学派的开创者
李泽厚(1930年6月13日~2021年11月2日),祖籍湖南长沙,[1]出生于武汉汉口。[3]中国“实践美学”学派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1]
李泽厚12岁时父亲病逝,母亲靠教书养活他和弟弟。初中毕业后,李泽厚因家贫选择就读有公费补助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高中大量阅读中,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6]1950年,李泽厚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的五年里,他还自修了历史、文学、美学。[7]大学毕业后,因为身患结核病,李泽厚经历了留校不成、上海不接收、滞留北大等事情,最终入职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为实习研究员。[8]1956年~1985年期间,李泽厚陆续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了代表作《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美学论集》《美学四讲》《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世纪新梦》。[9][10][11]1988年,李泽厚当选法国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2]1992年,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任职,[13]之后他还担任过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客座教授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学院、美国瓦斯摩尔学院客席讲座教授[14]1998年,李泽厚在科罗拉多学院获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他从科罗拉多学院退休。[13]2021年11月2日,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逝世,享年91岁。[2]
李泽厚提出了实践论,实现了对长期统治我国美学界的反映论的超越;[15]他弘扬了主体性,使美学成为人学;[16]同时,他吸取西方的各种现代理论来应用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阐释,为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了典范。[17]文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选》的编委之一顾明栋认为,李泽厚的原创性足以使其[]身于世界最伟大的文艺理论家之列;[12]当代文学家刘再复认为,李泽厚是一个创造了独特命题和整套美学语汇的唯一学者,也是一个真正具有美学体系的美学家。[1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