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宫

武夷山国家风景区最古老的道观
武夷宫是武夷山景区的门户,位于九曲溪口,是武夷山风景区最古老的道观[1]武夷宫又名天宝殿、武夷观、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冲元观,坐落在一曲溪北、大王峰东南麓。天宝殿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是武夷山最古老的宫观,闽王王审知将天宝殿扩建后改称武夷观。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元宗李璟为其弟李良佐在武夷观修持,将宫观从一曲洲诸移建,名为会仙观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御书赐额冲佑观,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宫观扩建到300多间。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宋哲宗又降旨大建宫并改称为冲佑观。宋时的冲佑观,成为全国6大名观之一,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改称为万年宫。明朝时,改称为冲元观。武夷宫建筑在明朝时二度毁于火灾。现存的两处建筑称为万年宫和三清殿[2]

发展历史

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扩建这座宫殿,改名“仲佑观”。
武夷宫图片
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xiǎn]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拨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嘉靖四年(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创复。即为武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