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guǐ],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 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是中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1][2] 日晷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隋书·天文志中记载了耿询的成就,“观测日晷和刻漏,是测天地正仪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对日晷的形制,定时之法都有详细的记载。较之圭表,它已复杂多了,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仪器了,发展到清代,不仅可以计时用,日晷本身已成为一件装饰艺术品。[2] 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摆放角度、使用地区的不同,可分成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多种,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按晷面的摆放角度,可分为:地平式、垂直式、赤道式。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也就是一天中的24小时。[3]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由于日晷必须依赖日照,不能用于阴天和黑夜。因此,单用日晷来计时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它种类的计时器,如水钟,来与之相配。[2] 简介
日晷有两层含义,一般指的是第2个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