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土政策

一种军事战略
焦土政策(英文名称:Scorched Earth Policy,[1]又称焦土作战、[2]焦土抗战[3])是一种军事战略。战略包括在占领地区蓄意消灭居民点,破坏物资器材储备,破坏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破坏纪念文物古迹以及破坏任何可能对敌人有用的东西的行为。[2][5]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而焦土政策最早见诸史册的战例,则是公元前53年,高卢人举行反抗罗马人侵的大规模起义时所实行的“焦土政策”。而在世界近代史上,“焦土抗战”的最经典战例,当属1812年俄国元帅库图佐夫率领俄罗斯军民火烧莫斯科,大败拿破仑的一段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两国在苏联境内激烈鏖战时,苏联也曾采取“焦土政策”。[6]1933年,李宗仁草拟了一篇《焦土抗战论》,后被国民政府采纳并于1938年导致了长沙大火事件的发生。[7][8]此外,朝鲜战争海湾战争均使用了焦土政策。[9][10]
在经济领域,焦土政策指的是目标公司大量出售公司资产,或者破坏公司的特性,以挫败敌意收购人的收购意图。主要包括出售“皇冠之珠”和“虚胖战术”。[11][2]抗战时期,“焦土政策”作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符号,对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产生了积极意义。[3]

概念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