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有

存有
希腊文einai (to be)与to on (being,拉丁文esse)指「在」与「在者」;哲学术语用「存有」(近来更常用「实有」一词)。「存有」是任何事物赖之而成为存有者或存有物 (英语:a being ,德语:Seiendes)的完满。

基本介绍

历史

(1) 在早期希腊哲学中,存有与改变相对:存有是不变的,因为完满的事物(存有物)只能变坏,不能变得更好。然而世界却的确在变,因此,世界只含某种程度的存有(或不完满的存有)。柏拉图(Plato, 427-347)不变的观念就是最真实的实体,事物的完美模式。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哲学中,存有却是已经实现的潜能。绝对存有自身,就是那完全实现它所有的潜能者,也是「不动的主动者」,它就是神。
(2) 十三世纪,亚里斯多德地形上学被多玛斯(Thomas Aquinas, 约1225-1274)等学者发现之后,他的思想大大影响中世纪全盛期的神学家。神(天主)是完全的实现,没有丝毫未实现的潜能,因此,他是不变的,也是不可能变的。他也是必然的存有者,其他存有物只由于他的意志或创造而偶然地存在。用当时神学的话来说:天主不但是许多存有物中的一个存有物(a being)而已,而更好说,他是存有本身(the Being)。他是唯一能完全适当地说「我是」的存有者。因为存有就是他本身,而他的本质就是他的存有。他由于自己的纯粹行动而存在;而他主要的活动就是作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