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他的《韩昌黎集》,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这是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文章主要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抗击叛军功绩,驳斥对他们的诬蔑和中伤。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等材料后,韩愈对相关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补充和议论,因此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通过叙事和议论的结合,展现了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张巡、许远的形象。文中关于南霁云拒绝食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描写,以及张巡诵读《汉书》等情节的描绘,都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吴闽生评价该散文读起来有“轩昂突起,如高山峻岭,矗立天半”的感觉。[1] 作品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1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