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齿龙科

双孔亚纲蜥臀目的一科
伤齿龙科(Troodontidae)是兽脚类恐龙(Theropods)中出现较晚的一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吉尔莫(Charles Whitney Gilmore)在1924年建立。早期伤齿龙科物种包括中国河北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华美金凤鸟(Jinfengopteryx elegans)和北美州早白垩世的苏氏双子盗龙(Geminiraptor suarezarum)。伤齿龙科包含了多种小型肉食性恐龙,其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仅有3米左右,是兽脚类中体型较小的一个类群,代表了非鸟类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小型化的演化趋势。伤齿龙科物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与北美地区,年代从晚侏罗/早白垩世一直延续到晚白垩世,大部分的化石在中国,蒙古,美国加拿大发现。[1]

形态特征

通过对伤齿龙科生理结构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最原始的物种如中国猎龙的研究,表明它们与始祖鸟、原始的驰龙科恐龙有着极为相似的生理结构,并确认了这些动物均为近鸟类演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伤齿龙科恐龙体型小巧至中等大小,重量不超过30公斤。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相比,它们拥有相对较长的后肢。它们的第二个脚趾上有一只可收缩的大号、弯曲的趾爪,这与驰龙科的镰刀状趾爪相似。然而,伤齿龙科的趾爪不像驰龙科那样巨大且弯曲;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趾爪无法收缩到同样的程度,也不能在行走时离开地面。至少有一种伤齿龙科恐龙,即无聊龙,其第二个趾爪笔直,行走时无法离开地面。伤齿龙科恐龙以其巨大的大脑而著称,其大脑容量可以与现代无法飞行的鸟类相媲美。它们的眼睛很大,朝向前方,表明它们具有出色的立体视觉。伤齿龙科恐龙的听觉系统在兽脚类恐龙中独树一帜,它们拥有异常大的中耳腔,表明它们具有精确的听力。中耳腔靠近鼓膜,有利于探测低频声音。伤齿龙科恐龙的耳朵不对称,头骨两侧的耳朵位于不同高度,这种特征仅存在于某些猫头鹰中。耳朵的高度特化表明伤齿龙科恐龙利用听觉定位小型猎物的方式类似于猫头鹰。尽管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伤齿龙科恐龙是肉食性的掠食者,但某些物种(尤其是伤齿龙)的小型、粗糙边缘牙齿,以及U形颚部,暗示某些物种可能是杂食性或草食性动物。相比之下,像拜伦龙这样的物种拥有多根针状牙齿,非常适合捕食小型动物,如鸟类、蜥蜴和小型哺乳动物。[2]
伤齿龙科

进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