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

南朝时期陶弘景创作的书法作品
[]鹤铭》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崖石上,宋时被雷击崩落长江,石碎为五,其书者传为南朝梁的书法家陶弘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陈鹏年募工移置山上,后砌入定慧寺壁间。现残石尚存,陈列在宝墨轩碑廊大院的碑亭中。此铭宋陈思宝刻丛编》、赵明诚金石录》,明都穆《金薤琳琅》等书均有著录。[4]
《瘗鹤铭》书自左至右,原文12行,每行23字或25字不等,其内容是一位隐士为一只死去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此铭字体浑穆高古,用笔奇峭飞逸。虽是楷书,却还略带隶书和行书意趣。铭书自左而右,与碑不同,刻字大小悬殊,结字错落疏宕,笔画雄健飞舞,且方圆并用,无论笔画或结字,章法都富于变化,形成萧疏淡远、沉毅华美之韵致。[1]
1997年、2008年,镇江博物馆焦山联合考古队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打捞,先后又发现了约7个字,这几个字被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称为字字国宝。《瘗鹤铭》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典范之一,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5]

书法内容

释文(清张弨瘗鹤铭辨》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