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忞

中国音乐教育家
曾志忞(mǐn)(1879~1927),中国音乐理论家,祖籍福建,生于上海,卒于河北秦皇岛北戴河;他父亲是爱国民族资本家曾铸,曾经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任教;1901年22岁时和夫人曹汝锦一同赴日本留学,先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并获得学士学位[1]
1902年11月曾志忞参加沈心工在仙台留学生会馆主办的音乐讲习会;1904年6月在音乐讲习会的基础上又发起组织了亚雅音乐会,该会以发展学校社会音乐、鼓舞国民精神、培养新音乐人才为宗旨,开办了唱歌讲习会、军乐讲习会等课程;1903年发表了《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法》《教授音乐之初步》等音乐论文,同时还发表了由他填词的《练兵》《海战》《新》等中国最早的一批乐歌作品;同年年底和曹汝锦同入东京音乐学校,与萧友梅、辛汉(石更)是同班同学;这一年还出版了《教育唱歌集》和《乐典教科书》,前者是中国最早的乐歌教科书之一,后者是由他“译补”的乐理教科书;1904年发表了论文《音乐教育论》;1905年相继发表《和声略意》和《音乐全书》(包括《乐典大意》《唱歌教授法》和《风琴练习法》);1907年回国后,遵父命于1908年创办了上海贫儿院;贫儿院中设有音乐部,聘请留学日本学习音乐的高砚耘、冯亚雄任音乐部主任和教员;院中还设立了一个略具规模的管弦乐队,共有39人,曾志忞任指挥;此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并由中国人训练、指挥的管弦乐队;1913年曾志忞到北京,一边从事律师工作,一边尝试改良京剧的事业;他和冯亚雄、高砚耘一起在北京组织了中西音乐会,聘请京剧专家,共同研究改良京剧音乐;1914年发表了《歌剧改良百话》(这里“歌剧”即指京剧)长文;1915年编辑、整理并出版了京剧《天水关》(八场京剧,并附五线谱和工尺谱),这对京剧音乐的改革具有历史的意义;20世纪20年代以后完全脱离了音乐活动,最终病逝于北戴河的别墅中。[1]

人物介绍

曾志忞[mǐn]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曾志忞,字泽民,又号泽霖,1879年生于上海,1929年病故,终年50岁。他是20世纪初最早一批赴日本留学的热血青年,是我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时代———“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活动家,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音乐理论家之一,尝试创办近现代音乐学校的先行者和少年音乐教育事业的先驱。
曾志忞的父亲曾铸,是有维新思想的爱国商人,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他对曾志忞后来走上倡导新音乐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曾志忞早年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任教。1901年,他和夫人曹汝锦去日本留学。按照父亲的要求,他在早稻田大学主攻法律,并毕业于该校。曹汝锦则在女子实践学校学习绘画和音乐,是我国早期留日学习小提琴的女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