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娟

越剧范派创始人、一级演员
1
4
范瑞娟(1924年1月6日-2017年2月17日),女,浙江[shèng]县人,越剧小生越剧范派创始人、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7][6][8]
1935年4月18日,范瑞娟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1938年到上海,1941年因救场成功而崭露头角。1944年与袁雪芬一起从事越剧改革,演出新历史剧和现代剧如《黑暗家庭》《祥林嫂》等。1945年,在演出《梁祝哀史》“山伯临终”一场中创造了“弦下腔”。1947年与傅全香组织东山越艺社。次年,主演的《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银幕时,她在该剧中一饰两角,扮演牛少爷和祥林。1949年,与傅全香重组东山越艺社。1951年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任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次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摄成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1960年,随上海越剧院一团调京成立北京越剧团。[1][9][5]
文化大革命后,范瑞娟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等剧目,数次赴港献演。1988年,范瑞娟赴美国芝加哥贝尔实验室讲学。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同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1]1990年携带《打金枝》等剧目赴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演出。[10]1993年,在上海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沈园绝唱》中扮演陆游一角。[8]2004年2月19日,范瑞娟携其10位传人,为《范瑞娟唱腔选》一书举行签名售书活动。[11]次年任电视连续剧《飞花如蝶》的历史顾问。[12]2017年2月17日,范瑞娟因病在华东医院去世。[3]
范瑞娟在舞台生涯中,扮演了100多个角色。[8][5]曾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荣誉奖章”“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6]范瑞娟在表演上具有男性气质的阳刚之美。擅演正直、敦厚、英武一类人物。唱腔在继承男班(正调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3][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