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协作是指在资本主义早期,多个劳动者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不同但相互关联的生产过程中协同劳动。这是资本主义早期劳动社会化的基本形式[1][2][3]。 形成背景
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日益明显。一些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或商人开始雇佣更多的手工业者,在他们的作坊内共同劳动,这便是简单协作的起源。尽管这类作坊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方式与同业公会手工业作坊并无显著差别,但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张和雇用人数的增加,作坊主得以剥削更多剩余劳动,进而脱离劳动,转变为资本家。因此,简单协作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特征及影响
简单协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发展,使得劳动力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提升。相比于个体劳动,简单协作具备多种优势:首先,协作能够平衡各劳动者之间的技能差异,确保每个工人的劳动均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一般剩余价值率。其次,多人共同工作能有效利用厂房、仓库等资源,减少生产资料的支出。此外,协作还能产生集体力量,超越个人能力之和,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在紧急情况下,协作也能迅速集中大量劳动力,避免经济损失。最后,协作还扩展了劳动空间,完成了单个劳动者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如修建运河、公路和大型水利设施等。总的来说,简单协作创造了新的生产力。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旦进入劳动过程,工人就成为了资本的存在方式,因此,他们作为社会工人的生产力实际上是资本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