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

清朝人物
戴望(1837~1873),字子高,德清城区人。周中孚甥。周为[]经精舍名宿,君之学亦渊源于是。少倜傥有大志。补诸生,一赴秋试,遂弃举业。好读先秦古书。初致力考据词章之学,继从陈硕甫、宋于庭游,通知西汉经师家法。性倔傲,门户之见,持之甚力。论学有不合,必反复辨难然后已。

生平

戴望(1837~1873),字子高,德清城区人。4岁丧父,从小孤苦,发愤读书。9岁师乌程程大可,授读《周易》、《尚书》,正文字、明音读,奠定汉学基础。14岁得祖藏颜习斋书,读后惊叹,乃广求颜氏遗书。清咸丰七年(1857)至苏州请业于陈奂,得声韵、训沽经师家法。复从宋翔凤受《公羊春秋》,研究西汉儒说,专心治经。同治四年(1865),两江总督曾国藩南京设金陵书局,聘为编校,校勘周秦诸子。时会稽赵之谦颜元、李士泰书相赠,遂重研性理之学。后与瑞安孙治让结为学侣,考订金文。孙氏云:“滔此学惟先生知之最早,亦爱之独深。”古字颇具根底,生平作书,点画都据小篆。同治八年,著《颜氏学记》10卷。梁启超曰:“学派的专史,清代有两名著,其一为李穆堂之《陆子学谱》,貌象山之真;其二为戴子高之《颜氏学记》,表习斋之晦;可谓振裘挈领,心知其意者矣。”此外,著有《论语注》20卷,《管子校正》24卷,《滴麟堂遗集》4卷。戴治学严谨,不畏权势。在金陵书局与曾国藩论经学,意见不合,便拍案大骂:“曾涤生如此不通,也配谈经?。曾笑而避之,曰:“子高又发疯了!"他日又相争如故。一生颠沛流离,体衰多病,性情孤僻。同治十二年二月去世,年37岁,归葬湖州仁王山东麓。
戴望出生于书香门第,少时“好为辞章”之学。十四岁时,读了清初颜元的著作,于是“始惊叹颜李之学,周公、孔子之道也”(《颜氏学记序》)。后至苏州[]见当时著名汉学家陈奂,通声音训诂、经师家法。又师从今文经学家宋翔凤学《公羊春秋》,遂研精覃思,致力于今文经学的研究。
戴望编撰《颜氏学记》,认为颜元的主要思想一是反对宋明理学的无用;二是推尊孟子性善论,批评理学家把性分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三是尊奉儒家的经世实学的传统。在上述三点中,戴望尤其关注颜元的人性论学说,不仅认为性是善的,而且认为性之所以为善,主要来自后天的“习为之”,从而发展了颜元[yòu]于人性本善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