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诚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
赵思诚,字导甫,又作道夫,高密人,李清照夫君赵明诚的二兄。与兄存诚相继成进士,弟明诚亦有学问。[1][2][3]原名赵思聪,登进士时因犯御讳改名,[4][5][6]山西太原府平定州乐平县人,[7]军籍[8][9][10]

人物生平

赵思诚(1523年—1600年),字汝孝,原名赵思聪,登进士时以犯御讳改名,山西太原府平定州乐平县人。九月二十日生,行二,治《书经》,由县学生中式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科山西乡试第六十二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一百五十六名。年三十三岁中式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第三甲第三百零四名进士。吏部观政,隆庆元年(1567年)授莱州府推官,丁继母忧归。服阕,六年(1572年)选授兵科给事中。万历二年(1574年)出为河南佥事,四年升陕西行太仆寺少卿,七年以考察不及调湖广佥事,十年以不谨被弹劾罢官。[11]

主要事迹

乐平人自古崇尚忠厚、俭朴、正直、廉洁,特别是步入仕途之后尤重官德,在遗存的官者墓志铭中即可见一斑。《昔阳碑碣》“佚失碑碣”篇共收集墓志铭18篇,其中为官者14篇,几乎篇篇涉官德之记载,有名望的如金代状元杨云翼、元代参政李岱、明代尚书乔宇、清代都尉李跃渊、布政使李用清,其官德自不必说,单摘几位普通官员墓志铭记载亦同样可加以佐证。赵曰爌,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多才略。清顺治初年授博野知县。当时博野多盗,赵曰爌“科条要束”,让锅里没吃的,库里没存的,盗贼自然远走他乡。因盗案受牵连有百余人,赵曰爌逐一审查,用片语写出实情,酌法洗冤活命。奉敕命督江南盐驿道,时当地盐政贪腐嚣张,运快互为诡抗。赵曰爌疏通盐法,整顿积弊,代收粮食,恤灾垦荒,宽租慎罚。在任期间,几乎从不铺张款待视察官员。在建康六年,因绩优被推荐七次拟朝内任职,赵曰爌念太翁已耄耋之年,坚决请辞回家养亲。在乡敦族睦邻,俱沾余禄。见城墙倾圮,捐赀倡筑。赵曰爌有胃腕之疾,依尽礼数伺奉太翁,虽已五十多岁,仍闻言必跪。太翁九十余岁,身体康健,饭量很好,然赵曰爌却因竭力尊养自处尽瘁先逝于顺治十五年(1659),享年六十三。[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