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形目(学名:Galliformes),为鸟纲下的一目[1],截至2023年,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采用5科分类系统,分别是冢雉科(Megapodiidae)、冠雉科(Cracidae)、齿鹑科(Odontophoridae)、珠鸡科(Numidiidae)与雉科(Phasianidae),包括86个属,302个种,635个亚种[1]。鸡形目几乎分布于全世界,栖息地多种多样,包括原始森林、沙漠、灌丛林、耕地、竹林和高山草甸。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能作为种子传播者与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 鸡形目鸟类为中型鸟类,体长多为40-60厘米[4],体重通常为275-9500克[5]。嘴较短健,两翅短圆,尾较发达[6];腿强壮,脚强健,具4趾,3趾向前,1趾向后;羽毛从暗色至鲜艳颜色不等[5][7]。它们为杂食性动物[6],一些物种是独居的[9];另一些物种则成对或成群地生活[10];大部分为留鸟[7],个别种类为候鸟[6]。鸡形目鸟类交配制度包括单配制、一雄多雌制与多雌多雄制;一些鸡形目鸟类在野外 可存活5至8年,部分鸟类在圈养条件下可存活长达30年[5]。 2021年,鸡形目中有50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23个物种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7个物种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截止2023年,鸡形目中有309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种灭绝(EX),1种野外灭绝(EW)、12种为极危(CR)、16种濒危(EN)、42种为易危(VU)、37种近危(NT)[2]。
分类
1960年,美国鸟类学家韦特莫尔(Wetmore)将鸡形目分为两个总科,冠雉总科(Cracoidea)与雉鸡总科(Phasianoidea),随后这一观点得到了部分学者的支持。1994年,西班牙鸟类学家约瑟夫·奥约(Josep del Hoyo)等人在此分类基础上,提出了经典的7科分类 体系,分别是火鸡科(Meleagrididae)、松鸡科(Tetraonidae)、冢雉科(Megapodiidae)、冠雉科(Cracidae)、齿鹑科(Odontophoridae)、珠鸡科(Numidiidae)与雉科(Phasianidae)。2006年,南非开普敦大学蒂莫西·克劳(Timothy M. Crowe)等根据鸡形目系统发育结构提出5科分类系统,即将火鸡科、松鸡科纳入雉科[11]。截至2023年,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采用5科分类系统,包括86个属,302个种,635个亚种[1]。其中,冢雉科(Megapodiidae)包含7个属、21个种,例如[12]:冠雉科(Cracidae)包括11个属,56个种[13],例如大凤冠雉(Crax rubra)[10];齿鹑科(Odontophoridae)包括10个属,34个种[14];雉科(Phasianidae)包括54个属,185个种,例如[15]:珠鸡科(Numidiidae)包括4个属,6个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