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钟瑛-快懂百科
黄钟瑛(1868—1912),福建闽县人,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及刘公岛枪炮学堂毕业,入济远舰,参加甲午海战。1904年升为飞鹰舰管带,1907年任镜清舰管带兼海军部参谋,1911年9月改任海筹舰管带。武昌起义时,任临时舰队司令,率舰队起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 。1912年因病逝世,终年44岁。[1] 人物生平
黄钟瑛(1869—1912),原名良铿,又名鎏,字赞侯,闽县(今福州市区)人,14岁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 。毕业后,入刘公岛北洋水师枪炮学堂实习。不久,到“济远”舰当舰员。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下旬,“济远”舰护运赴牙山,归途遇日舰,与之激战。“济远”舰中炮,伤亡惨重,钟瑛协助管带方伯谦指挥战斗,接连发炮重创日旗舰“吉野”号。后随舰参加黄海海战与威海卫保卫战。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调任“飞鹰”舰、“福靖”舰枪炮员。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历任“海琛”、“海天”、“海筹”各舰船械、驾驶、帮带。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为“飞鹰”舰管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镜清”舰管带兼海军部参谋。不久,调任“海筹”舰管带。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黄钟瑛担任临时舰队司令,率舰队驶至九江,经林森等人动员,黄钟瑛率舰队起义,与九江陆军义军组织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十一月,汉口、汉阳相继失守,钟瑛率舰救援武昌。不久,停战议起,各舰代表在上海选举程璧光为总司令,黄钟瑛为副司令。因璧光在英国未回,钟瑛任代总司令。民国元年(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钟瑛为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黄钟瑛决心整顿海军,成立随营宣讲团,编辑出版《军中白话宣讲书》。南北和议后,北洋政府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黄钟瑛仍任海军总司令。钟瑛提出辞职,于4月11日免职。同年12月4日病逝,孙中山撰联挽之。 中原士族南移入闽四大姓之一的黄氏,起初迁徙入闽的始祖包括有黄敦、黄道隆、黄膺[yīng]、黄岸等5人,他们全部都是河南固始县人,其中黄道隆东汉末年即已入闽,定居福建仙游县,为迄今所知的最早中原黄氏入闽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