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丹战争

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发动的一场战争
普丹战争(Danish-Prussian War,1864年2月1日—10月30日),又被称为德丹战争(German-Danish War)或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Second Schleswig War),是指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丹麦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场军事冲突,战争以丹麦战败并签订《维也纳和约》而告终。[1]
普丹战争起因于公国领土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的争端,德意志民族主义者认为应属德意志邦联,丹麦则想完全纳入。在19世纪民族主义浪潮下,德、丹民族主义者分别强调对两公国主权,矛盾难调。此外,普鲁士和奥地利因对德意志邦联事务有影响力,欲借此扩大自身在德意志地区影响力,英、法等列强虽关注但未直接干预。1864年2月1日战争爆发,普奥联军开进石勒苏益格,丹麦抵抗但兵力装备劣势。普鲁士军队先进军事组织和装备如后装式针发枪发挥优势,丹麦在系列战役中失利,迪伯尔战役激烈抵抗后仍被迫撤退。最终丹麦战败,签订《维也纳和约》,割让三个公国,领土损失且国际地位受影响。对普鲁士和奥地利而言,共同管理两公国使普鲁士影响力扩大,为其在德意志统一进程中奠定基础,同时也加剧了普奥矛盾,为普奥战争埋下伏笔。[1]

战争简介

普丹战争( 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在丹麦称为1864年战争 (Krigen i 1864) ,在德国称为德丹战争 (Deutsch-Dänischer Krieg) 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引起的第二场军事冲突。
德国统一的三大功臣:俾斯麦、罗恩和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