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芷苓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旦角女演员
1
4
童芷苓(1922.8.21—1995.7.6),原籍江西南昌,生于天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旦角女演员,她是京剧家族式戏班“童家班”的代表人物,和童侠苓童寿苓童葆苓童祥苓名扬京剧界,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5][1][6][7][8][9]
童芷苓11岁曾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后因故辍学。1937年搭班董俊峰南京夫子庙挂头牌出演《四郎探母》《大英节烈》开始崭露头角。[3]1939年,她与其父童汉侠一同组建苓剧团,演出《大英杰烈》《奇双会》《花田错》等剧目。[1]同年她进入天津演出并拜师荀慧生,迁居北京后再拜王瑶卿门下深造。次年南下上海,在黄金大戏院表演《纺棉花》一炮而红。1946年,童芷苓应聘至天蟾舞台担任主演,以一人扮演旦角四大派代表曲目《凤还巢》《锁麟囊》《红娘》《汉明妃》为打炮戏名动上海。[a][3]次年她又拜师梅兰芳,辗转演出于京、津、沪、宁等地,红极一时。[1][3]1955年,童芷苓加入上海京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排演了《二度梅》《赵一曼》《尤三姐》《武则天》《送肥记》《海港》等剧目。[11][3]“文化大革命”期间她遭受迫害,“文革”后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担任教师,偶有演出。先后出演《打渔杀家》《宇宙锋》《苏武牧羊》《樊江关》等剧目,并创编剧目《王熙凤大闹宁国府》。[3]1980年,童芷苓在庆祝武汉江夏剧院落成的演出中上演《法门寺》《打渔杀家》。[12]1986年,童芷苓移居美国,并经常往返于美国与中国台湾之间示范演出,深受当地观众欢迎。[3]自“文革”复出伊始,她开始收徒授艺,名下弟子有詹萍萍于兰卢小玉等二十余人。[13]1991年,童芷苓被查出身患癌症,1995年,她在美国病逝。[14]
童芷苓戏路宽广,善于刻画人物。她的唱腔声情并茂,唱法上以“荀派”的爽朗俏丽为基调,适当揉和“梅派”的典雅华贵和“程派”的含蓄委婉,她的念白情绪充沛、节奏鲜明。她的表演不拘成规,善于将传统技巧的运用与人物性格的刻画相结合。[2]她在上海京剧院担任主要演员和在上海市戏曲学校担任教师期间,曾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11]童芷苓在演戏之余还涉猎电影,先后参演《夜店》《粉墨筝琶》《尤三姐》《宋士杰》和《傲蕾·一兰》等影片。[3]1983年,纽约美华艺术中心为她颁发了“亚洲最佳杰出艺人奖”[15],198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她“金唱片奖”。[1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