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

沉积物生成环境等的总和
沉积相是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成分相同的岩石组成同一种相,在同一地理区的则组成同一组。沉积相主要分为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主要取决于这些岩石的生成环境,鉴定这些岩石不仅依靠其古代生成的环境,岩石的组成结构,还可以依据其中包含的生物、微生物的化石,陆相一般包括沙漠相、冰川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洞穴相等

简介

沉积相是反映一定自然环境特征的沉积体。从 沉积物(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古生物等特征可以判断沉积时的环境和作用过程。沉积相概念首先由瑞士A.格雷斯利于1838年提出。他认为具有相似的岩性和古生物两方面特征的岩石单元才能作为同一个“相”。以后由于从不同角度运用“相”这个术语,出现了不同的提法。表示岩性特征的,如“砂岩相”;表示沉积物与大地构造关系的,如造山后期“磨拉石相”;表示沉积时的作用过程的,如“浊积相”;表示沉积环境的,如“浅海相”。现今一般学者主要从沉积环境和作用过程来理解相的涵义。沉积环境主要指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漠等分布及其地势高低。因此,它是 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分类

陆相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