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虎观会议-抖音百科
白虎观会议,是指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因在北宫白虎观举行而得名。会议主要是讲论“五经”[a]同异,统一经说。[1] 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同时,由于汉光武帝把谶纬正式确立为官方统治思想之一,各家儒学学派对此意见并不一致,也同样需要中央政府出面将儒学和谶纬学结合起来,创建统一的思想标准,以巩固自身统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章帝建初四年(79年),按照校书郎杨终的奏议,东汉中央政府决定仿西汉石渠阁会议,召集各地名儒于洛阳白虎观,公开讨论儒学经典五经。会议由汉章帝亲自主持,主要参加者有丁鸿、桓郁、班固、贾逵、魏应、李育等数十位学者。过程是由五官中郎将魏应提问,诸儒分别回答,侍中淳于恭平奏其议,汉章帝称制临决。会议连续开了几个月,会议提问与发言的原始记录由淳于恭整理为《白虎议奏》,会议的结论由班固整理为《白虎通义》。[1][2][3] 白虎观会议的召开和《白虎通义》一书的编定,是汉代谶纬之学发展的又一标志,其象征着经学与神学的进一步结合。白虎观会议开兼宗今古文经学之端,为汉末郑玄汇通今古文开辟了道路,同时也预示着今文经学的没落和古文经学的兴起。此外,这场会议利用政治力量、法 定程序来肯定纬书法典化,纬书被抬高到和经学具有同等的神圣崇高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并将君权绝对化。[1][4] 会议背景
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