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在青少年人群中常常被误诊为双相障碍和抑郁症。[1]边缘型人格是一种以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绪等不稳定,呈现明显冲动性的普遍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2]具体表现为容易愤怒、冲动、存在被抛弃感等。[1] 少年人群中,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2%,双相障碍的患病率只有0.7%,而BPD的患病率却高达3%~5%,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约80%的BPD患者为女性。如果没有被及早识别和治疗,BPD的后果很严重。患者的社会功能会严重受损,有超过80%的患者有过自杀想法和自伤行为,25.6%的自杀未遂者在接下来的1年内会选择再次自 杀。[1] BPD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具有生物学、心理和社会等多重病理因素,其中不良的成长环境扮演着重要的病理角色。[3]
基本概念
边缘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在青少年人群中常常被误诊为双相障碍和抑郁症。[1]边缘型人格是一种以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绪等不稳定,呈现明显冲动性的普遍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2]具体表现为容易愤怒、冲动、存在被抛弃感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