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干扰弹

作战中的干扰器材
1
4
红外干扰弹(英文名:infrared decoy projectile[1])又称为红外诱饵弹、红外曳光弹[2],是一种具有一定辐射能量和红外光谱特性的干扰器材。[3]
1973年,在越南战场上,美军为了对付SA-7型单兵肩扛式地空红外制导导弹,在战机上装备了红外干扰弹,几十美元的红外诱饵弹使几万、十几万美元的红外点源制导导弹失效。[3]投放后的红外干扰弹可使红外制导武器在锁定目标之前锁定红外干扰弹,致使其制导系统跟踪精度下降或被引离攻击目标。[4]红外干扰弹能够逼真模飞机尾罩和尾喷流热辐射或热轮廓。由于红外炬的光谱宽、辐射能量高,因此能诱骗近、中、远程红外制导导弹及单波段点源红外和多光谱红外等制导方式导弹。同时,此类干扰弹还能在雷达、红外告警器的自动导引下,适时、多枚投放,并在空中稳定飞行,使红外炬与被保护目标始终保持最佳距离和飞行弹道。[5]
红外干扰弹由弹壳、抛射管、活塞、药柱、安全点火装置和端盖等零部件组成。按其装备的作战平台,可分为机载红外干扰弹和舰载红外干扰弹。[3]作为一次性使用的干扰物,红外诱饵弹体积小成本低,可多载多投,但投放的时机、数量、弹道和燃烧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干扰的效果。[6]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