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允元

南宋的官员
丁允元,字叔中,又字牧中,江苏常州宜兴人。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登宋进士,宫太常寺卿。南宋孝宗干道大年(1170),为人生性耿直的丁允元,看到朝庭因大兴土木建宫殿和履行和约赔偿金番的需要,而不顾广大人民的困苦不堪,强行加征盐、铁税等,人民怨声载道。丁允元深痛其事,凛然陈谏。不料触怒皇帝,被贬潮州,任知军州事。
丁允元(1602~1671),字长仁,号右海,常州人。1631年(崇祯四年)考中进士,留京任户科给事中,他痛恨沉重的劳役骚扰百姓,不满污吏肆虐乡里,上疏朝廷,主张改进“一条鞭法”[1]

人物介绍

丁允元,字叔中,又字牧中,江苏常州宜兴人。丁允元来潮后,没有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而是四处察访民情,了解潮州社会、历史、地理环境,当看到韩江江阔舟少,每有争渡现象,若遇恶劣天气,过江之险如履薄冰。丁允元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遂于南宋孝宗干道六年(1170年),倡仪筹建“湘子桥”。[]潮州府志》载,丁允元慷慨认建西段五座桥墩,并在桥上建亭阁,又发动地言人士捐款,终于建成九座桥墩,缩短了江面水路,方便了舟渡,潮人感其功德,特称该桥西四段为“丁公桥”以作纪念。
又据《潮州府志》载,丁允元一向重视教育,敬重贤能。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他认为位于城南的“韩文公庙”低矮破陋,不足以表达潮人对圣贤的崇敬之情,遂将“韩文公庙”迁至桥东笔架山,并以赵德陈尧配祀,题匾为“忠佑庙”。“忠佑庙”即是现在的“韩文公祠”。该祠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专祠。丁允元为官清正,德高泽广,故后人逐级中奏朝庭,于是皇帝钦赐“崇祀名宦”、“配享韩庙”,按国家典礼享春秋二祭。1989年,潮州市人民政府主持韩祠重修工作,丁氏旅泰宗亲遂集资港币25万元,建“丁允元亭”于韩祠右侧,此乃丁公迁祠800周年的又一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