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1]起源于19世纪中叶,是一种通过展览文物、标本及辅助陈列品,展现社会或自然历史发展进程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综合体。
历史沿革
博物馆陈列[2]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和贵族对珍贵物品的收藏和展示。在中国,西周时期的太庙陈列展示了玉器和青铜器,汉代的上林苑则是为了饲养珍禽异兽和种植奇异花卉。到了汉宣帝时期,未央宫的麒麟阁陈列了功臣画像。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到来,外国人在华举办了博物馆陈列。20世纪初,张謇创立了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最早的由国人自主创办并有影响力的博物馆陈列之一。在国外,公元前3世纪初,埃及的托勒密二世在缪斯庙中展出了动 植物标本。中世纪,欧洲的帝王、贵族和教会也进行了类似的陈列。直到1856年,德国纽伦堡的日耳曼博物馆首次采用了组合陈列法,这种陈列方式迅速得到了推广,并衍生出多种类型的陈列。
分类
博物馆陈列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按照内容,可分为社会历史陈列、自然历史陈列、科学技术陈列和艺术陈列。根据陈列的形式和方法,可分为复原陈列、原状陈列、模拟陈列、演示陈列、生态陈列、分类陈列和综合陈列。根据陈列地点,可分为室内陈列和室外陈列。根据陈列的时间长度,可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根据陈列的流动性,可分为固定陈列和流动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