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脂腺

尾脂腺
尾脂腺(英语:Uropygial gland、Oil gland、Preen gland)是一种位于鸟类尾端背侧的全泌腺,会分泌出主要由脂质类物质为主的分泌物,供鸟类在有需要时以其鸟喙或脚沾取涂抹于羽毛上。其主要功能除了增进羽毛的防水功能之外,也能用以保护羽毛、抗菌、促进骨头生长以及用以增进求偶的效果。尾脂腺的分泌物在一些鸟类中含有维生素D前体麦角甾醇(ergosterol),当被涂抹到羽片上时,在日光的照射下能转变为维生素D,鸟类在以喙理羽时即可吞入。

历史

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二世可能是第一个讨论鸟类尾脂腺功能的人,他在其13世纪时关于猎隼的著作中讨论到了该部位,并相信这腺体会分泌出某种毒素,让鹰或[xiāo]等鸟类能够涂抹在其爪子上之后,能更快地杀死猎物。1678年,弗朗西斯·威洛比探讨了相关的毒性问题,但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证明腓特烈二世的说法。1799年,乔治·居维叶首次描述了尾脂腺的内部结构,并认为这是一个封闭的分泌型囊泡。但这可能是因为他解剖了一只鸽子——而某些鸽子在现在的研究中发现并没有完整的尾脂腺结构。直到1915年对赤胸朱顶雀的研究后,其结构才被确定,并发现尾脂腺可交替作为内分泌腺外分泌腺使用。

构造

尾脂腺位于臀部的尾羽基部,约在第四尾椎和尾骨之间。是一种两瓣的对称卵圆状腺体,这两瓣由一片隔膜分开,并在末端以肌肉相连形成一个分泌物的出口。尾脂腺从鸟类的尾动脉及静脉接收血液供应,两瓣内有相当大量的脂肪细胞并排,而当这些细胞凋亡后就会形成含有油脂的分泌物进入腔室储存,并再由两个或多个出口离开腺体。其开关由其第一对尾部脊髓神经控制。在出口,其功用类似于灯芯,油脂会沿着分泌口外渗。其分泌物视不同鸟类、年龄及时间会有所变化,通常包含一些不同比例的蜡酯、蜡、不饱和脂肪酸、醇、[wán]二醇、酸性的黏液素、糖脂磷脂等,可用于鉴别鸟类。但其成分并不能拿来预测肉鸡血液的脂肪酸多寡,表示两者之间没有共通关系。视鸟类的种类在末段的分泌口外会有不同构造,大致可分为两种:具有毛绒状短羽称作“尾脂腺被[rǎn]”或“被羽”;反之没有这种短羽的则是称“尾脂腺裸出”,是鸟类在目及科层次上的分类特征之一。除了外耳道中的一些小型腺体外,尾脂腺是鸟类中唯一有完全发育的皮肤腺体,对应于哺乳动物的众多皮脂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