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懿

清末女中医、女诗人
曾懿(1852年—1927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现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字伯渊,号华阳女士,清代女医家,诗人。[1][2][3][4]
曾懿五岁起便学习识字和作画。[1]光绪二年(1876年),曾懿在成都与江南名士袁学昌结为夫妻。婚后,他们定居成都。光绪五年(1879年),曾懿的丈夫袁学昌中举,被派往安徽任候补知县。曾懿随后前往安徽与丈夫团聚。[1]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她游历了闽、皖、浙、赣等东南各省。[5]曾懿32岁时患上严重的喉痹病。于是,她为自己开了一个方子,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她的顽疾逐渐痊愈。此后,她用这个药方治好了不少病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懿将多年心得著成《医学篇》,次年于湖南长沙刻印成书。曾懿完成《医学篇》后,与丈夫一同踏上了迁徙东南诸省的旅程。在旅途中,她亲眼目睹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她认为,要挽救国家,首先得从教育入手。出于对女子教育和妇女解放的关注,她创作了《女学篇》一书。[1]曾懿晚年深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她为了救国图强,极力倡导女学。1907年,曾懿随丈夫定居北京,1927年冬,她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葬于西直门外大柳树村。[1][5][2]1933年,苏州国医书社将曾懿创作的《医学篇》重辑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六部分,合为《曾女士医学全书》印刷发行。[1]

人物生平

清咸丰二年(1852年),曾懿出生于四川华阳县(现属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1]曾懿五岁起便学习识字和作画。1862年,曾懿的父亲因过度劳累在江西九江的太平军营地去世。曾懿与兄弟姐妹随母亲回到四川老家,居住在简陋的茅屋里,全家依靠母亲卖字画维持生计。[1]曾懿精通经史,兼擅诗词,擅长绘画,还精通针黹与烹饪。她常伴于画家母亲身旁,研习书画,传承家风,由此涉猎金石之学。及笄之年[a],曾懿便以诗、书、画“三绝”之名享誉蜀都。[5]
光绪二年(1876年),曾懿在成都与江南名士袁学昌结为夫妻。婚后,他们定居成都。闲暇时,她与女伴们结社吟诗,创作了不少佳作。光绪五年(1879年),曾懿的丈夫袁学昌中举,被派往安徽任候补知县。曾懿随后前往安徽与丈夫团聚。[1]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她游历了闽、皖、浙、赣等东南各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