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气球是用橡胶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球皮,充以氢、氦等比空气轻的气体,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观测平台。气球充气后能保持较为稳定的上升或下降速度,实现高空气象探测。[1] 1900年,法国气象学家莱昂·泰瑟伦茨·德·博尔特得出结论,大气必须分为对流层和平流层两层。[5]到19世纪末,具有良好伸张率的膨胀性橡胶气球制成,这样就增加了气球上升所能达到的高度,扩展了高空探测的范围。20世纪60年代大型非膨胀性的薄膜塑料气球在边界层探测、全球范围内定高的水平探测以及平流层的探测试验方面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6]2023年2月,据联合国网站报道,世界气象组织17日表示,全世界每天收集的观测数据数以百万计,其中包括50多颗卫星从太空发出的数据,400个系泊浮标、1250个漂流浮标和7300艘船舶、约40家商用飞机公司的4000架飞机、1万个自动化陆基观测站,以及近1000个配备无线电探测仪的气象气球发出的数据。[7] 气象气球每日观测数据,提供实时信息输入。测量地面上的压力、风速、温度和湿度,高度可达35千米,是地面数据的主要来源。气象气球的应用面很广泛、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气象气球的外形、升速(平移或降落)、荷重、可达高度以及颜色是多种多样的。[6]
简史
1880年,法国气象学家莱昂·泰瑟伦茨·德·博尔特(Léon Teisserenc de Bort )在巴黎国家气象行政中心的气象部门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于1883年、1885年和1887年前往非洲研究地质学和地磁学,并在1892年成为该中心的首席气象学家。1900年,莱昂·泰瑟伦茨·德·博尔特得出结论,大气必须分为两层: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和时间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会引起天气变化,平流层,温度随着高度和时间的增加而保持相对稳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