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腐病

赤腐病
赤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这种病害主要影响甘蔗的茎干和叶片中脉。受感染的茎干早期外部没有明显症状,但在纵向切开时可以看到内部呈现红色,中间夹杂着白色的圆形或长形斑块,散发出淀粉发酵的酸味。受影响的叶子中脉最初出现鲜红色的小点,随后迅速扩张形成纺锤形,中心变成灰色或黄褐色,边缘则保持暗红色[1]

病症表现

赤腐病的症状首先出现在叶片中脉上,病斑起初是红色的小点,随着病情发展,这些小点会沿着中脉扩散,最终形成纺锤形或长条形的病斑。病斑中央逐渐变为枯白色,而边缘则呈现出暗红色或棕黑色。在病斑表面上,常常能看到病原菌形成的黑色小点状分生孢子盘。叶鞘也会受到感染,初始时出现红色的小斑点,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斑点会不断扩大,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斑块。斑块中央颜色转为黄色,边缘则是红色,同样也会长出黑色的小点状分生孢子盘[2]

发病规律

赤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病菌在10至37摄氏度的范围内能够生长,最佳生长温度为27至35摄氏度,pH值范围为5至6。当土壤过于酸性且湿度较大时,病害的发生较为严重。相反,如果土壤干燥,甘蔗芽的萌发生长缓慢,这有助于病菌的入侵。此外,频繁的暴风雨、机械损伤以及严重的虫害都会导致病害加重。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和发芽速度快的品种发病较轻。病菌能够在蔗种、田间的感病植株、病枯残茎以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新的传染源。病菌孢子可以通过空气流动、雨水、昆虫等方式传播,并在进入叶片中脉和蔗茎组织后开始繁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