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又称为十二地支[1]、十二辰、十二子[2],是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纪年——天干地支的一部分[3][4],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符号[2]。
地支的阴阳属性是根据十二地支排列顺序的奇偶数来决定的,排序为奇数的子、寅、辰、午、申、戌属于阳支,排序为双数的丑、卯、巳、未、酉、亥属于阴支[5][6]。地支具有相生、相克、相冲和相合四种关系[7]。地支的每个元素都是物质(五行)、时间、空间的统一体,物质包含了时间、空间,而且物质具有循环性的相生相克关系和新陈代谢发展关系[8]。 地支起源于上古时期,据记载由天皇氏发明,轩辕时期的大尧氏将其应用于历法体系,初为记事符号,后发展为描述一年中阴阳气消长变化的工具。
简介
地支dì zhī:《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