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鹀-抖音百科
芦鹀[wú](拉丁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属小型鸣禽,体长15-17厘米,共有20种亚种。雄鸟头部黑而无眉纹;颈圈和颧纹白色;上体栗黄,具黑色纵纹;翅上小覆羽栗色。雌鸟头部赤褐色,具眉纹。体羽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具显著的白色下髭[zī]纹。繁殖期雄鸟似苇鹀但上体多棕色。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头部的黑色多褪去,头顶及耳羽具杂斑,眉线皮黄。与苇鹀的区别在于小覆羽棕色而非灰色,且上嘴圆凸形。诸多亚种有细微的差异。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 属于开阔地区鸟类,一般栖息于平原沼泽地和湖沼沿岸低地的草丛和灌丛,也见于丘陵和山区,但不到高山森林中。除繁殖期成对外,多结群生活,迁徙时结合成10-20只的小群、在越冬地区更分为小群或单独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一般主食植物种子。主要分布于欧洲,北亚的堪察加半岛,中国,日本,中亚和印度西部。 形态特征
雄鸟春羽额、头顶、枕和头侧黑色,头侧羽缘皮黄色,有的头顶和枕或多或少具窄的皮黄色或棕黄色羽缘,眉纹白色或污白色、细窄而短不甚明显,颚纹白色或污白色,从嘴角向后一直延伸到颈侧。后颈和颈侧白色,羽缘灰色,形成一白色项圈,在颈侧并怀白色颚纺相连。背、肩淡皮黄栗色具宽的黑色羽干纹,下背腰亮灰色微沾皮黄色和具淡褐色羽干纹。尾上覆羽淡沙褐色,羽缘缀以黑色,尾羽主要为黑色,羽缘灰色,中央一对尾羽几乎全为皮黄色,羽缘黑 褐色,最外侧一对主要为白色,仅基部和端部具一窄的条纹黑色,外侧第二对尾羽具大的楔形白班。两翅小覆羽和中覆羽亮栗色,中覆羽基部黑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黑色,羽缘栗色或黄白色,其余飞羽褐色,次级飞羽羽缘亮栗色,初级飞羽具窄的淡栗色羽缘。颏、喉和胸部中央部分黑色具白色羽缘,其余下体淡白色,两胁和胸侧有栗色纵纹,翼羽和腋下覆羽白色。新换的秋羽头、颈、颏、喉和上胸中部的黑色羽毛均具宽的皮黄色或棕黄色羽缘,有的此羽缘一直保存到春季还未被磨损,因而常常将头部和喉胸部黑色隐藏起来。白色翎[líng]环亦多具灰色或灰褐色羽缘和尖端,从而俣[yǔ]白色翎环不明显。其余和春羽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