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寺

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4
普济寺又名前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香华街15号,[5]在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jiù]峰南麓,[2]地处国家5A级风景区普陀山风景区内。[6]现任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长、普济寺方丈道慈大和尚。[4]
普济寺,原名“不肯去观音院”,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2]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因王舜封出使途中的奇迹得名“宝陀观音寺”。历经沧桑,该寺在庆元年间(1195-1200)被列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嘉定三年(1210年)殿宇遭风毁,后由住持德韶筹资重修。到了元代,寺院再次获得皇室的资助维护。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和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海寇侵扰而内迁。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一度重建,并在万历年间迁回原址逐年修复扩建,获赐“护国永寿普陀禅寺”。不幸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遭火灾,但随后李太后资助重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雍正九年(1731年)进一步大规模修缮,建设了多处重要设施。新中国成立后,普济寺于1964年被列为舟山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到了2013年3月5日,普济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经过不断整修,普济寺建筑群重现昔日风貌,历史与文化价值得以保持。[4]
普济寺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整组建筑坐北朝南,寺前有石牌坊、照壁、御碑亭、八角亭、瑶池桥、海印池附属建(构)筑物等,普济寺中轴线上古建筑依次为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和藏经楼、方丈殿等。[2][7]其布局遵循传统中轴线方法,并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来规划单体建筑。[8]藏经楼的设计更为独特,采用十三桁结构,明间五架梁前后三步架,并在五架梁与随梁之间设置一斗六升斗栱,建筑周围设有廊子。[2]普济寺建筑的基座通常遵循几何形状,尤其是长方形,符合清代的建筑规制。[9]
普济寺总体布局既采用传统的中轴线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来安排单体建筑,集清代建筑之大成,为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0][11]普济寺每年定期举办浴佛节观音香会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等文化活动。[12][13][14]

寺名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