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red soil;[1]laterite[2]),别名为红壤,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季雨林下形成的,由碳酸盐类或含其他富铁铝氧化物的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形成。[3][5]红土在地球陆地表面分布广泛,其程度仅次于黄土。[4] 红土通常呈褐红色。黏粒含量超40%,具深厚红色土层,网纹层发育明显,酸性,盐基饱和度低,含水率高,密度低,强度高,压缩性低,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及西藏南部。[6][4]红土是玄武岩等富含铝质岩石经强烈风化分解作用而成,属中度脱硅富铝化的铁铝土,主要形成于第三纪。主要矿物是高岭石和伊利石,还有铝土矿、褐铁矿、针铁矿、方解石、白云母、长石、石英等。化学成分中Al2O3、Fe2O3含量较高,SiO2较低,硅率1.4~2.6,铝率2~5。[2]红土可分成钙质红土和铁铝质红土。[1]又可分为普通红壤、黄红壤、褐红壤。[3]还可分为原生红土和次生红土两类。[4] 红土系列的土类大多处在高温多雨条件下,生物循环作用旺盛,土壤肥力可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特别是红土分布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植物生长期长,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5]红土风干后可直接用作建筑材料,是水泥和砖瓦的主要原料之一。[2]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