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疫病,又称“烂果”“掉蛋”“水烂”,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这种病害不仅影响幼苗,也对成年植株造成损害,尤其是对其果实产生严重的影响[1]。
形态特征
幼苗感染绵疫病后,其嫩茎会出现水渍状缢缩现象,导致幼苗突然倒伏。而成年植株的叶子则会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暗绿色至淡褐色水渍状病斑,这些病斑具有明显的轮纹。当环境潮湿时,病斑会迅速扩散,边缘变得模糊不清,且病斑表面会产生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干燥环境下,受感染的叶子会干枯并裂开。嫩茎受到侵害时,病变部位会变成褐色,出现缢缩现象,最终导致上部叶子萎蔫干枯。果实被感染后,最初表现为水渍状的小圆斑,随后逐渐扩大,形成略带凹陷的黄褐色或暗褐色大斑。随着病情的发展,整个果实 都会受到影响,变得收缩、柔软。在潮湿条件下,果实表面会长出白色的绵毛状菌丝,内部组织变黑腐烂,容易脱落。掉落的果实会在潮湿环境中继续腐烂,直至成为僵硬的果壳,上面布满白色霉层[2]。
病原及发生条件
绵疫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通过风力和雨水传播。最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8-30摄氏度,当相对湿度超过85%时,疾病的发生速度较快。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定植时间晚、氮肥使用过多 以及连作等条件都可能导致该病害加重。特别是对于长果形品种来说,它们更容易受到绵疫病的危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