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频移

1842年提出的物理学概念
多普勒频移(Doppler Shift),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斯琴·约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于1842年在声学领域中首先发现的一种物理现象,是指由于接收方或输出方或者两者同时在不断地移动,导致传播距离不断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信号频率发生变化。[1][2][3]
多普勒频移的原理是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即蓝移blue shift);在运动的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即红移,red shift)。根据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1][2][3]
多普勒效应造成的发射和接收的频率之差称为多普勒频移,它揭示了波的属性在运动中发生变化的规律。多普勒效应不仅应用于声波,也应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如电磁波。[1][2][3]

主要内容

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蓝移 blue shift)。多普勒频移,当运动在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红移 red sh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