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龙

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草食性恐龙
独角龙(属名:Monoclonius)是角龙亚目恐龙的一种,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76年命名。独角龙的化石发现于加拿大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组,年代为晚白垩纪。独角龙常与尖角龙产生混淆,有些人员认为它们属于同一种生物的不同性别或年龄。[1][2]

简介

独角龙生活在晚白垩纪的北美洲大陆上,长4.5~6米,重约0.5~1吨。它的整个形态如同一头成年大象,鼻上长有一支前端稍稍弯曲的长角,属于自卫的武器,后脖子上有一个夸张圆大的颈盾,颈盾边缘饰有骨质短棘,可以抵御天敌的袭击。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个颈盾除了有保护作用之外,还可能是地位的象征。普遍认为,独角龙过的是群体生活。[2]

发现历史

独角龙是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所命名的第三种角龙类恐龙,前两者为奇迹龙大师龙,但其中只有独角龙仍被视为是有效属。模式标本是在1876年夏季发现于蒙大拿州,与当年六月发生的小大角河战役发生地点,相距约100公里。虽然该标本并非处于天然的状态,科普将大部分骨骸挖出,包含头骨材料与鼻角基部,只缺乏脚掌部位。但因为当时缺乏角龙类恐龙的资料,科普并不清楚这些头骨与鼻角的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