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1][2][3]由M.魏特曼发表的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其兴起。该学派强调整体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各个部分的总和,而是先于部分存在且对其性质和意义产生决定性影响。他们反对将所有心理现象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这种立场有助于揭示心理学中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思想的缺陷。格式塔心理学家在知觉领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

哲学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思想受到多位理论先行者的启发。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知觉不仅仅是被动的感受,而是积极地组织成为完整的体验。物理学家马赫在其著作《感觉的分析》中提出,空间和时间模式的感觉不受具体元素的影响,即便观察对象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对物体的感知保持不变。厄棱费尔则指出,一些经验的质量无法仅通过传统感官组合来解释,他称之为格式塔质或形质。他认为知觉的基础在于超越个体感受的事物。19世纪末,随着物理学逐渐接受力场概念,原子主义的观点开始减少。魏特曼的似动实验表明,整体可以被视为比部分之和更为复杂的现象。

学派贡献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一般心理学教科书中关于知觉的知识,包括似动现象的发生以及知觉中图形与背景关系的重要性。苛勒的“顿悟”和韦特默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研究产生了影响。作为独立的学派,格式塔心理学促进了对意识经验的兴趣,并推动了相关研究。他们的批判性评论也为心理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该学派的局限性在于过于强调直接经验世界的确定性和数学化处理,这实际上偏离了系统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