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南

曾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王炳南,1908年出生,乾县阳洪镇好畤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党的外交事业,历尽艰难险阻,颇富传奇色彩。[1]

人物生平

王炳南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其父王宝珊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受家庭的熏陶及五四运动的影响,王炳南少年时便接受革命思想。1925年在三原池阳中学读书时,经同学赵宗润、贾怀庚介绍,王炳南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参与领导了乾县东南乡20多个村庄2000多名农民的“交农”运动。1926年8月,中国共产党乾县特别支部成立,经特支书记张含辉批准,王炳南转为共产党员,并担任特支组织委员。11月,张含辉调回西安工作,王炳南任中共乾县特支书记。1927年4月,接中共陕甘区委通知,王炳南就任国民党西安市党部宣传部长,同时从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期间,他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委派,赴淳化县从事党建工作。
1929年,王炳南由杨虎城将军资助出国留学,先赴日本,后转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专业。在此期间,他按照党的指示,组织在德国、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中的留学生,建立抗日和反法西斯小组国际反帝大同盟,接受国际共运的领导。他担任德共中国语言组书记、国际反帝大同盟东方部主任和旅欧华侨反帝大同盟主席等职。在德国留学和工作期间,他结交广泛,朋友遍及欧洲各个城市。著名的国际共运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即是他在这一时期结识的好朋友。1935年秋,王炳南与有着共同目标的大学生安娜利泽结婚,安娜利泽遂改名为王安娜。这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王炳南接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委派,准备回国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做争取杨虎城将军和十七路军抗日的统战工作,王安娜也为了摆脱盖世太保的监视,于1936年3月随王炳南假道莫斯科经西伯利亚回国。
王炳南回到西安不久,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王炳南不仅担任周恩来的联络员,而且充当着杨虎城和张学良之间的牵线人,并担任西北民众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积极向国内外广泛说明西安事变的真相,宣传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立场。同时,杨虎城将军在西安会见史沫特莱、斯诺、爱泼斯坦、贝特兰等国际友人时,都由王炳南牵线安排,并由其妻子王安娜担任翻译。在此期间,王炳南协助周恩来为中共代表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毛泽东和朱德均亲笔致信,予以高度赞扬。1937年,杨虎城将军被迫出国前,将王炳南介绍给国民党宋子文,从事中共与杨虎城的联络工作,同时担任上海文化界国际宣传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