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

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1
4
普贤菩萨(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 ),其梵文名称是“三曼多跋陀罗”,是中国佛教有四大菩萨之一,尊号是“大行普贤”,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他所践行的是以智慧上求无上佛果、以慈悲下化无量众生的菩提道,高扬着大愿大行的旗帜。[1][3]
普贤与文殊一同辅佐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教化众生,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4]普贤菩萨乘白象侍佛右方,文殊菩萨驾狮子侍佛左方,显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证相应,般若与三昧相即。在万经之王的《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则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以及所证境界。[1][2]
普贤菩萨的象征意义在于,修行者不仅要有大愿心,更须修大行,不仅信佛,更要行佛,重在“行学佛行”,意为“生命重在践行”。[1]

由来

普贤,梵语称“邲[bì]输跋陀”。在《悲华经》的记载中,当阿弥陀佛转轮王时,第八王子名为泯图,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不净世界修菩萨行;"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宝藏佛由此为泯图授记,改号为普贤。普贤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后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台宗二百题卷十立有相,普贤论题,依礼忏诵经之有相行,达成感见普贤之旨。[2]